iEnglish:新學期如何陪伴孩子進行科學的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是很多人學生時代“頭疼”的記憶,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畢業,一直伴隨我們長達十幾年的求學生涯。
但,對于很多人來說,畢業后基本用不到英語能力,為什么我們還要自己的孩子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呢?
相關數據也顯示,國內擁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的法律本科畢業生有幾十萬,但能熟練運用外語和法律知識與國外客戶洽談業務、簽訂合同的人才極為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根據有關組織“熟練度指標三年跟蹤”統計發現,我國成人英語水平在亞洲排在韓國、日本甚至越南后面,屬于低熟練度水平。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全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蔡基剛此前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國高校英語教育40年反思:失敗與教訓》中指出:“如果從滿足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這一角度看,我國自恢復高考后40年的高校英語教育并沒有成功:我國整整一代科技人員和工程人員無法用英語熟練地汲取他們學科領域的信息,無法用英語在工作中進行有效的交際。這個失敗不是他們個人的失敗,不是時代的失敗,也不是他們教師的失敗,而是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的失敗,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和公共外語教學定位的失敗。不承認這種失敗,不從中汲取教訓,我們將繼續重蹈40年的失敗?!?/p>
回顧四十余年的英語學習歷史,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源在哪里的呢?創新性推出“iEnglish英語學習解決方案”的托普朗寧相關研究人員依據十余年對語言學習和教育本質的探究指出,從語言學和大腦灰質的角度來說,語言其實就是一種條件反射,通過兩種外界符號(語音和文字)的大量刺激,在大腦里產生一定的認知并繼而產生一定的反饋。語言的這種特質,決定了它和其他學科的本質不同。
要想在大腦里形成這樣的密集神經回路,形成沒有思考、沒有翻譯、直接的條件反射,需要大量的、復雜場景的海量輸入和輸出。這樣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在不知道自己怎么學會說話的時候,就掌握了這個技能。
在一個語言環境中,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能學會說話。實際上背后首先是大量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語言輸入,在大量輸入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進行從簡單到復雜的語言輸出,最后完成了語言學習的過程。
但是,在我們進行英語學習時,基本不具備這樣的語言環境,于是,怎么學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自然選擇就是——教材。
四十余年過去了,今天,當幾乎全世界所有的英語教材都引進中國后,發現我們仍然沒有學會英語。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一旦孩子陷入到只學教材的境地,已經注定無法真正掌握英語了。
上述托普朗寧相關研究人員稱,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到大學,一個中國學生所學的全部的英語課本內容放在一起,相當于英美國家人士一天的閱讀量。如果把這些內容轉換為對應的漢語內容,中國的大學生也能在一天內全部看完。如此小的語言輸入輸出量,怎么能掌握一門語言呢?
所以,正常的英語教學和教材,只是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了很好的框架和基礎,同時必須解決大量的、優質的、復雜場景的輸入和輸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英語。
除了老師推薦的課堂讀物,作為家長又如何陪伴孩子找到這些必須的閱讀素材呢?同時還要面臨幾個障礙:
怎么挑選出正好適合自己孩子水平的材料?材料的量要有多大才算合適?材料中的詞匯怎么實現無縫對接,不用背單詞也能不斷自然向前聽讀?怎么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斷聽讀下去?小孩子聽讀需要父母做教練引領陪讀,需要父母有很高的英語語言能力,可現實中只有極少數家長有這樣的能力,沒有能力的家庭怎么辦……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和應用,研究學者和企業對教育科技的深入探究,為英語學習提供了真正科學的方式。在復雜語言環境下,持續的進行海量可理解性的輸入輸出練習,是習得一門語言的唯一正確方式,也漸漸成為學界和社會對英語學習的一種共識。
托普朗寧推出的“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基于25000冊英文圖書、25000分鐘音視頻等海量素材,?包括繪本、故事、小說、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為孩子搭建一個類母語的語言環境,這些素材均為英語國家學生學習使用的經典內容,引導孩子進行海量可理解性輸入與輸出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習得英語。
據了解,iEnglish在國內30余個省市區擁有數十萬的活躍用戶,效果得以印證,也被眾多權威教育部門、各類學校認可。在科技賦能下,iEnglish具備能力測評、智能推送以及興趣引導的功能,為家長的科學陪伴提供可能性,同時把海量的教育資源打造成用戶習慣、推薦用戶學習路徑的資源庫,用人機互動的學習模式取代傳統教學中對人的依賴,同時把對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育人的基石,也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可。
“想想到底為什么要孩子學習英語呢?我想最終目標一定是為了能讓孩子使用英語進行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拉近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拓寬孩子的人生;是為了能隨心所欲地用英語閱讀各種書籍,盡情汲取人類科技、文化、歷史、人文的豐富成果和養分?!庇屑议L指出:“我們在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拋棄短期成績提升的功利訴求,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科學的激發孩子持續學習的興趣?!?/p>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