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桃鄉 今朝幸福城 安寧區專注提升民生福祉
青山北望、綠水相依。借助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機遇,安寧區在推動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寧區立足新時代,不斷謀劃產業布局,持續打造桃鄉文化,專注提升民生福祉,在新征程中唱響安寧聲音。十年間,一座產業之城、生態之城、幸福之城正迅速崛起。
1
緊握契機 實現產業新變革
坐落在安寧區沙井驛片區的中車蘭州機車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牌裝備制造企業。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有過高速發展的輝煌,也有過不適應新時代的困惑。然而,從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該公司騰籠換鳥,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十年前,在這座老廠的電氣車間,工人們用純手工的方式完成機車線路鋪設,電器件、電氣柜的安裝維修等工作。所有的工作全靠人工技術帶來的是“產出率低、人工成本高”的問題。2016年,企業緊握政策,借助全市出城入園項目,開始優化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資源有效整合。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現如今,擁有新工藝、新技術的新廠區正在高速運轉,正在為全省和蘭州市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
“十年前,公司大概只有28項專利,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擁有258項專利。十年間,從28到258,是一個質的飛躍,它表明我們的科技力量變強了?!敝熊囂m州機車有限公司技術部長李杉用數據勾勒出企業十年間的成長。從大學畢業進入車間的產業工人,到掌握企業發展命脈的技術部長,李杉親眼見證了十年來中車蘭州機車有限公司的巨變。
從直流機車到交流機車,從營銷額不到5億元到現在的18億元,中車蘭州機車有限公司的變遷也是安寧區產業集聚、產業發展的縮影。記者了解到,十年間,安寧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31.5億元提升到78.87億元,產業帶動效益逐步顯現。
2
打造名片 全力發展“桃品牌”
作為安寧區有名的種桃能手,家住安寧堡街道紅藝村的朱宗龍家里種著4畝150棵桃樹,由他親手種植、打理、采摘的白鳳桃,每年都被老顧客們惦念著。今年7月27日,朱宗龍家的桃子摘果了,僅十天左右,8000多斤白鳳桃就被老主顧們訂購一空,“今年,我家的白鳳桃賣了約13萬元?!敝熳邶堥_心地說。
如今,每到收獲季節安寧的白鳳桃總是供不應求,而十年前安寧的白鳳桃可不是這般光景,當時的白鳳桃種植只是當地農民的副業?!笆昵?,我家以種植蔬菜為主,附帶種點白鳳桃。因為當時的白鳳桃零售困難、價格便宜,大家都不敢多種?!敝熳邶埢貞浀?“以前除了種桃,我們還得出去打工,這樣才有足夠的錢補貼家用?,F在種桃賺得比打工要多,我們每年只需要安心種好白鳳桃就行啦!”他說。
十年來,安寧區通過桃種更新換代、引入精細化種植技術、提升白鳳桃知名度、美譽度等多項舉措,成功讓白鳳桃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走向了全國。
多少年來,安寧白鳳桃是蘭州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每年四月,仁壽山下游人如織,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節從最初的單一賞花,到如今“以花為媒、借花發展”的桃花經濟,已然成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資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會。與此同時,一年一度的蟠桃會,也吸引著大量游客購桃、賞桃,逐漸成為全面展現安寧“桃文化”的又一平臺。
近年來,安寧區以仁壽山為核心,以整個北山為主體景觀帶,以城區為重要展示區,沿河、沿路、沿溝、沿山持續大量種植景觀桃,大面積強化補植精品桃,分點栽植了壽星桃、白碧桃等不同品種的桃樹,2021年累計種植桃樹1630畝。通過“桃品牌”逐步升級,安寧區持續做大做強“桃產業”。
3
舊貌換新顏 城市建設譜新篇
十年來,安寧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產業振興、農民致富上,還體現在人居環境和民生保障方面。攝影愛好者劉瑞祥從1994年開始就不斷拍攝記錄安寧區的發展變化,在他的鏡頭中,安寧區這十年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笆陙戆矊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快發展,??其中交通建設尤為突出。通過近年來的建設,安寧區的交通網更加完善,市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眲⑷鹣橐贿呎故舅臄z的照片,一邊告訴記者。
說起安寧區的城市化,沙井驛村的變遷是最好的證明。十年前,沙井驛還是大片大片的磚瓦房,基礎設施薄弱,2015年11月,安寧區臨河而建的景宜家園開始入住,沙井驛近2000戶棚改居民住進了河景房。作為安置小區,這里交通便捷,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物業等便民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入住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如今在景宜家園附近走一走,寬闊的街道、林立的樓房、茂盛的植被、便捷的交通,都能讓人感受到這里的活力和發展。
?彈指一揮間,舊貌換新顏。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寧區不斷補齊發展短板、奮力實現全面進步,各項主要指標都有了長足發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88.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0.11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15522元增加到現如今的4384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1年的44億元增加到現在的168億元,綠化覆蓋率從十年前的36.1%增加到44.1%,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生態文明等領域均保持高位增長。
總策劃:劉立山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申亮 通訊員 楊璐 文/圖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