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行路吃水兩難 激發村民致富信心 永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山區農民坐享“紅利”
我們這十年
初秋,走進永登七山鄉,一條柏油路向遠方延伸,一輛輛滿載農作物的車輛不時呼嘯而過,在田里勞作的村民偶爾抬起頭,望著地頭前來收購大棚蔬菜的車輛,露出豐收的喜悅。步入村莊,家家戶戶都通著自來水,洗衣洗菜、做飯澆花……“現在的七山人過得真舒坦,喝的是自來水,吃的白面饃,開的是小貨車,放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贝迕窕鸫鬆斦f。
黨的十八大以來,永登縣著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和農村飲水工程,農村基礎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了解,截至目前,永登全縣16個鄉鎮通上了等級油路,暢通率為100%;200個建制村通上了水泥路,公路通暢率達100%,200個建制村通公交、微公交,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車率達100%。共建成農村飲水集中供水工程86項,解決了16個鄉鎮、200個村、36.69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集中供水率達98%,自來水入戶率達97%。
“村村通”拓寬經濟發展致富路
走進七山鄉雄灣村養殖戶毛文海的家里,他正在將幾頭出欄豬裝進貨車里,準備送到屠宰場去?!白詮钠呱洁l鋪了柏油路,真是太方便了!從家里將豬裝到車上,就可以直接開到屠宰場里。農作物也可以直達商家門口?!泵暮Uf,以前七山鄉通往通遠鎮的路只是一條山道,走路都很費勁,更不要說坐車了。那時候要去永登縣城,村民都將干凈的衣服裝在兜里,穿著破舊的衣服先走出七山,到了通遠鎮才將舊衣服脫下,換上新衣服去走親戚。村民火大爺說,過去農作物和經濟作物豐收后沒有辦法運出去,也沒有人前來收購。無奈之下,村民只能用架子車一車一車地運到通遠鎮,再銷售給商家。由于靠人和架子車運輸,許多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無法及時運出。
七山鄉蘇家峽村書記蘇國材說,他們這個村比較偏遠,以前把人們經常走的不長草的土埂叫作路。村民外出大多是步行,條件好一點的騎個自行車,可一到下雨天,自行車無法通行,村民只好扛著自行車回家。那時候七山鄉是有名的貧困鄉,不是收成不好,也不是村民不勤勞,而是沒有一條通往外邊的道路。
為了改變七山鄉沒有道路的現象,改變七山鄉群眾的生活面貌,從2015年開始,永登縣及七山鄉政府把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作為穩定脫貧的硬指標,累計投資1215.8萬元,硬化村社道路30.5公里,砂化道路13公里、整修村道32公里、新建過水路面16處、涵洞2處,有效解決群眾行路難和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
如今,七山鄉已經實現了通村道路硬化“全覆蓋”,每個村的道路都達到了硬化標準。路通了,車來了,農作物、經濟作物運出去了,生產生活物資運進來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
據了解,永登縣將持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大力推進“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積極配合省市縣重大項目實施,爭取改擴建七山至通遠四級公路,提升地溝至花莊道路,實施魚盆至龍泉道路,積極構建橫向聯通、縱向暢通的外出交通格局,鄉內道路硬化努力實現從通村到通社通戶的變化。
飲水安全工程引來清潔水
“寧給一口饃,不給一口水”,曾是永登縣七山鄉群眾缺水的真實寫照?!捌呱洁l長溝村共有農戶376戶1376人,常住161戶652人,曾是永登縣極度缺水、深度貧困村之一。以前走親戚,最好的禮品就是一桶水?!遍L溝村村民毛文漢說,由于干旱少雨、山大溝深,過去村民們吃的都是澇壩水,一家人洗漱,一盆水老人洗了大人洗、大人洗了娃娃洗。他說,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水窖存不了水時,大家吃的水全靠政府派車送。
為了搬掉“吃水難”這塊脫貧攻堅的擋路石,永登縣及七山鄉政府從2015年開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并決定從引大入秦工程接引源水實施水利扶貧工程。工程于2018年4月2日開工,10月底完工,該工程新建水源泵站1座,管道泵房3間,4萬立方米調蓄水塘1座,凈水廠及管理房1座,新建水池41座,電磁流量計房1座,各類閘閥井235座,敷設引輸水管147千米。解決了七山鄉長溝、龐溝、官川、岢岱4個村394戶1578人的飲水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七山鄉靠天吃水的局面。
近年來,七山鄉累計投資4476萬元,建成七山鄉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鄉9個村自來水實現“全覆蓋”,使七山鄉老百姓吃上了最優質、最甘甜的“天堂水”,實現了全鄉人民從吃澇壩水到窖水再到自來水的嬗變。同時投資400萬元,新建高標準農田2000畝,為發展高效農業開啟了新路徑。
“自從七山鄉有了自來水,不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帶動了七山鄉畜牧業的發展?!逼呱洁l蘇家峽村書記蘇國材說,七山的羊、驢的品質好,非常受大家喜歡,但以前由于缺水,無法大量飼養,主要是飲用水不夠,那時人都不夠喝,哪里有給牲畜喝的水。缺水是制約七山鄉農業和畜牧業裹足不前主要因素。自來水流進了七山鄉的千家萬戶,也激發起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村民開始大量飼養七山羊和七山驢,使七山鄉畜牧業得到了發展。同時隨著七山鄉道路和飲水得到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也吸引許多年輕人回到了家鄉,創業,生活。
總策劃 劉立山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葛 強 文/圖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